文/天津财经大学 李小红
“七天无理由退货权”被部分消费者恶意滥用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这反映了消费者的诚信问题,对此,需从法律途径与道德约束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其消费行为。笔者对由此引发的大学生诚信、大学生消费观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围绕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养成健康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
所谓“无理由退货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已达成的消费协议享有单方面的解除权。该权利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项举措,既保障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的平衡.也鼓励和保障了电商交易,对消费者权利体系构建、商品整体质量提升、良性竞争环境营造都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该规则的制定又引发了部分消费者违背诚信、恶意利用以满足自己非消费需求的事例不断涌现。
一、事例介绍
近日,“女子网购18件衣服旅游晒照后全部退货”事件引发社会关注。黄小姐从一家淘宝店铺一次性购买了18件衣服,总价4600余元,但在五一假期过后便发起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申请,要求所购衣服全部退货,一件不留。店铺老板想要通过添加黄小姐微信咨询退货理由,却在其朋友圈看到黄小姐已于五一假期穿着自家衣服在西藏旅游的照片。
就此次事件而言,黄女士在“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下要求退货的做法虽然未触犯法律,但站在道德层面来说,却有失诚信。
二、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7天无理由退货权”的设立,是为了防止消费者在消费环境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利益受损,是法律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一种特殊的、倾斜的保护。然而,个别消费者由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在个人私欲支配之下,想方设法地钻法律的空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滥用权利、挑战规则,急功近利、言而无信,最终做出一系列违背公序良俗、社会诚信缺失的行为。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更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坚持诚信原则,是公民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将诚信作为交往互动的道德底线,推动诚信观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是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和道德准则。然而,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行为并不少见,高校李理应承担起教育培养大学生讲诚信、守规矩的责任,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
三、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由于消费理念不够成熟、经济不完全独立、理财能力欠缺等原因,使其在消费观方面显现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倾向。
(一)盲目型消费倾向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经营者善于抓住消费者心理,通过店庆、购物节等噱头,以打折、满减、满赠、预售、会员活动等促销形式,吸引消费者冲动购买,从而助推消费获得利益。大学生群体经济条件有限,消费时会将商品价格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往往容易被所谓的“超低价”吸引而盲目消费。与此同时,手机转账、扫码支付、信用卡支付、网络信贷等新型消费模式快捷高效,这些虚拟支付手段取代了现金消费的现实过程,淡化了消费者的现金意识,削弱了消费支出的付出感,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盲目消费行为,容易造成不知不觉的过度消费。
(二)攀比型消费倾向
大学就像一个小型社会,特别是在同一学院、班级、宿舍共同学习生活、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在校内外消费时往往是结伴同行,消费行为一般较为公开,容易滋生虚荣心和嫉妒心,从而产生盲目攀比心理,认为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要有,同时对自身消费能力的评估不够准确,因而产生带有攀比和炫耀心理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尤为普遍。一部新款手机、一件名牌衣服、一双高档运动鞋都能成为大学生之间相互攀比而购买的消费品,这种非理性消费容易增添经济负担,甚至存在陷入不良借贷平台陷阱的风险。
(三)挥霍型消费倾向
当今社会人们追逐品牌成为潮流,部分大学生在消费上缺乏理性,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多由家长提供,而非自己劳动所得,因此节俭意识、理财观念比较薄弱,有时会不思后果地购置完全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的物品,对于一些价格远远高出自身价值的奢侈品,仍然趋之若鹜,导致资源的浪费,以及自身经济出现状况。此外,这些不良风气还容易凸显出同学间的贫富差距,进而引起学生自尊心的变化,还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过度追捧物质享受,从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懈怠了学业。
(四)超前型消费倾向
近年来,花呗、京东白条、借呗、微粒贷等互联网金融信贷平台迅速崛起,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它们使消费者购买超出支付能力的产品成为了可能,提前消费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时大大刺激了消费欲望,若不加以有效引导,可能会致使有些学生因此而陷入信贷危机,甚至引发无法挽回的悲剧。比如,一些非法的网络借贷机构,善于利用大学生超前消费、贪图享乐的心理,一步步将其拉入设计好的套路中,社会上爆出的校园贷、裸贷的悲惨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人身安全,甚至毁了他们的人生。
四、开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构建健康的消费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消费者信用体系,是规范消费行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各种不良消费倾向,从根本上需利用教育手段来解决,通过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培育正确消费观,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 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积极开展俭德教育
尚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可借助思政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平台,结合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实习兼职等活动开展大学生生活体验教育,培养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弘扬节俭的优良品德,端正价值取向,树立节俭意识,生活中杜绝奢侈浪费、崇尚勤俭节约,充分认识到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危害,主动抵御消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勤俭节约品德和适度消费观念。此外,俭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和培养自控力,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其认识到节俭品德与生活目的的一致性,当面对物质诱惑时,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控制不合理的欲望,更注重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的道德品质的锤炼,追寻探索生活的真谛,追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完善消费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理财能力
高校要高度重视消费教育,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以科学的理论引领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金融及其他消费知识相关课程,邀请专家开展以投资、消费、理财、网络安全为主题的讲座,开展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方向明确且实用性强的指导,以提升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鉴别商品价值的能力,以及风险识别是能力。通过系统全面的理论学习,提升学生的理财意识,培养对自身经济状况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能力,避免盲目追随潮流,并充分掌握消费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一定的理财技能,尽量合理规划与支配自己的财富。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大学生是承载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中坚力量,高校必须将开展好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落实,引导他们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培养健康的消费理念,学会平衡基本消费、发展消费与享乐消费的需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做理性消费者。当代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并自觉践行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消费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做科学、理性消费的表率。比如,厉行节约、珍惜粮食,倡导“光盘行动”;响应低碳环保出行,减少开车次数,尽量步行或骑行;反对铺张浪费、攀比炫耀,做到量入为出,合理消费等。
(四)运用环境导向教育,营造健康消费氛围
以社会、高校、家庭为一体的协同环境导向,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首先,创建积极正向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如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在全社会营造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消费理念产生正面引导。其次,构建和谐正面的校园文化,如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学校论坛、宣传栏等校园媒介开展宣传教育,通过主题活动宣扬科学消费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社团,帮助学生掌握消费技能,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远离消费误区;加强党员、团员、学生干部对于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在同学之间产生正向带动和相互引导。最后,积极营造勤俭节约的优秀家风和树立家庭榜样,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周围环境等的影响,从而引发诚信缺失行为,高校负有教育他们树立正确消费观、养成良好消费习惯的重要责任。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应以俭德教育为基石,以健全消费教育体系为保障,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辅之以环境导向,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三方协作”,共同发力,以实现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成效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