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折不弯!这句话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如今,在汽车研发领域,世界汽车强国日本可谓走在前头,车企抱团进行大量的基础技术研发,共同分担成本,强化在全球的竞争力。
近日,本田、铃木、大发、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马自达、三菱汽车以及日本汽车研究所,八家汽车企业和一个团体共同成立的“汽车内燃机研究协会(aice)”,投资10亿日元,开发提高发动机燃效和削减尾气的基础技术,包括柴油发动机的后期高级处理技术、汽油发动机的高级燃烧技术等,以符合全球尾气排放法规和燃效法规的要求。
从合作的8家日本车企来看,无论从财力还是从技术储备来说,均完全有能力独自开发相应技术,那为什么还需要联合开发?
毋庸置疑,联合开发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方面将有效降低成本,从一个国家的战略层面来看,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另一方面,技术开发的效率十分高,多家车企资源整合之后,能彼此之间形成互补。并且,这些基础技术,并不会给各个品牌的定位造成混淆。
然而,为什么在中国自主品牌之间却鲜见这类型的联合开发?难道中国车企的研发能力要远高于日本车企?这就是我国汽车战略方面需思考的地方。一直以来,大家都在积极讨论我国如何改变汽车“大而不强”的状况,那如何能改变?
过去30年,我国走出了“市场换技术”的合资之路,汽车市场也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年产销量已经达到2100万辆。未来10年,中国市场还将会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不过,30年过去了,市场开放了,技术却没能真正的换回来,自主品牌也陷入越来越艰难的状况。
中汽协数据也显示,今年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9.69万辆,比上月下降11.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比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继续延续上年9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
既然日本这些汽车强国能实现这种联合开发的道路,为何自主品牌之间不能实现这些基础技术的开发?
这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这需要一个强大的协调机构或者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以推进民族汽车工业基础技术的前进。
目前,国内也有部分车企进行了相互的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但这种抱团式合作难以经常见到。今年3月,浙江7家企业联合开发汽车智能领域,包括吉利控股集团、亚太机电、广汽吉奥、浙江众泰、浙江日立与it企业。去年,广汽集团与奇瑞汽车签署了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整车开发、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研发资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际业务、生产制造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
如今,发展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也就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战略方向已定。然而,在战术领域,也就是如何加速自主品牌发展的路径方面,尚需要向其他汽车强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