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发布的《“直销在保就业中的作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直销从业者“女性占七成,40岁以上占七成,三分之一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八成以上已有3年直销经验,超七成全职投入,高效激励机制并非从事直销的主要因素,超八成从业者打算长期从事直销……”
研究报告的开篇这样写道:直销是一种在固定零售店之外进行面对面销售的商业行为。自我国2005年颁布《直销管理条例》以来,核准许可了90多家直销企业。数据显示,15年来,可能有超过1000万人成为这些直销企业的直销员,按世界直销协会对中国直销市场的统计,每年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金额在2000亿人民币左右。研究报告指出,“以往对直销市场规模的关注度比较高,而对于数以百万计直销从业者,缺少对其就业状态和就业贡献的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直销行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魏炜介绍,该中心是国内高校设立的极少数面向直销领域的科研机构。研究报告是该中心回收的9400余份有效电子问卷基础上形成的,首次计算出了直销从业者的就业系数,从理论上明确了非正规就业形式的直销从业者与正规就业的数量比较关系,使得社会可以有一个标准来评估直销行业对就业所做的贡献。
研究报告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为社会大众呈现了直销从业者的画像:女性占70%以上,40岁以上的占70%,三分之一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80%以上已有3年直销经历,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是全职投入。“直销从业者超过70%都是个人身份参与,他们大部分与当前那些与电子商务平台签约的独立参与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非正规就业的群体,属于以个人身份从业的微小创业的性质。与正规就业相比,他们的职业保障程度更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弱。”
结合用户画像,研究报告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适时启动修改相关直销法规的工作,二是重新认识直销作为一种灵活就业机会提供平台的社会意义,三是重视直销行业就业机会对保就业的意义,四是直销企业要非常重视业务模式的转型,五是探索建立协调机制,保护灵活就业过程中的从业者的权益。
研究报告补充显示,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力求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对直销从业者群体进行评价:直销从业者主要为非主流人群,他们选择直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额外收入补贴生活,一部人也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积累经验和资金,创出自己的事业。数据显示,以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为参照,直销从业者的就业系数分别为直销员为0.32,经销商为1.41。“按照报告的估计,目前直销从业者相当于为社会提供了170万个正规的就业机会。”
来自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行业监管部门的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行业协会的代表对报告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