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定点帮扶 > >>

甘肃礼县石桥镇斩龙村:一个千年古村的“蝶变” 定点帮扶 -九游会平台

2022-07-18    来源:    文/梁娣娃    点击:

  一条条干净平坦的水泥道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一面面寓意生动的文化墙体,一处处满载收获的产业园林,一张张满意幸福的群众笑脸.……振兴的夙愿,在这里落地生根、遍地开花,这里是被专家学者称为“仁裕故里”的千年古村——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斩龙村。

  悠久厚重的“诗窖文化”,是支撑石桥镇斩龙村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石桥镇斩龙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大力践行“两山”理论,全力夯实发展根基,该村坚持以党建引领和文旅融合为发展龙头,以“深挖历史渊源、考究地方习俗、增添红色元素、发挥资源禀赋”为思路,以“增文、增绿、增景”,“治荒、治乱、治河”,“助收、助富、助美”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奋力铺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

  走进石桥镇斩龙村,古色古香的村庄正依偎在山水温热的怀抱里,宛如一颗历经岁月洗礼的璞玉。绿树掩映处白墙黛瓦、鸟语花香处流水潺潺、阡陌纵横处辛勤耕耘、党旗飘扬处弯腰绘美。而距今1200多年的王仁裕神道碑威严屹立,正用斑驳的文字向世人讲述着时代更替的故事,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学习,对话古今。

  石桥镇斩龙村因“西江涤肠秽,吞沙成大儒;若非神力引,乃是一樵夫。”的古代先贤王仁裕闻名遐迩,是兰仓大地的文化名村。“王仁裕,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今礼县石桥镇斩龙村人,相传到了25岁才立意读书,一天晚上,梦见自己剖开肚子,用西江水洗涤肠胃,自此聪颖过人,著有诗作万余首,步入仕途后,官至太子少保,是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外交家。”石桥镇斩龙村年过七旬的民间学者王明对王仁裕文化研究颇深。

  谈起石桥镇斩龙村的变化,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村里的耄耋老人了,“村里最近几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经济产业持续做强,精神文明着力提升,慕名游玩者络绎不绝,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愈加滋润了,曾经封闭落后的村子瞬间‘活’起来了,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啊!”

\

  “破蛹成蝶”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村子的变化,是一群人的努力。源远流长的“诗窖文化”,带领着人们“追本溯源、寻根问祖”;就地取材的花园景点衍生成游客写生打卡的新兴基地;别致艺术的盆栽根雕,慰藉田园乡愁;偌大宽敞的文化广场化身成陶冶情操、载歌载舞的民间大舞台。“得益于悠久厚重的历史渊源,游客一年四季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望月、冬观雪,在党的引领下,我们村的发展未来可期。”石桥镇斩龙村党支部书记王真正与施工人员认真细致地对接。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个村的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有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和产业支撑。走进斩龙村千亩蔬菜产业园,当地致富能人田斌正同数十名工人在田间地头忙的不亦乐乎。

  在撂荒地治理中,斩龙村通过 “党支部 合作社 基地 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创办的千亩高标准农田,主要以种植有机花菜、白玉萝卜、青红线椒等蔬菜为主,因销售渠道通畅、市场前景广阔,年均总收入近达500万元,同时还输转了1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帮建设家庭农场2个,着力让漫山遍野的有机蔬菜承载沉甸甸的“致富梦”。

\

  如若厌倦了喧嚣、漂泊,这里恰恰有久久追寻的平静、乡愁。听!涛涛流淌的西江水,宛如王仁裕留传千古的绝唱,催人奋进。瞧!暮霭下袅袅升起的炊烟、屋檐下高高悬挂的红辣椒、墙角边添新叶的葡萄藤、农屋里泛着红锈斑的铁犁头、坐在石墩上眯眼打盹的老人、拽着妈妈衣襟淘气的小娃娃,以及承载着群众“致富梦”的在山间腾飞的公路,皆是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情画。

  擘画蓝图起征程,趁势前进谱新篇。此时的“仁裕故里”正身披岁月馈赠的铠甲,跻身于时代发展的浪潮,在党的光辉下阔步前行;悠悠流淌的西江水孕育出的“幸福之花”,已傲然绽放于群众心坎。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网站地图